青松傲雪,始見其蒼翠;寒梅經(jīng)霜,方顯其幽香。來自自然資源與測繪學院2021級測繪工程專業(yè)的利雪梅,人如其名,似一剪凌霜之梅,于測繪工程的沃土上扎根生長,以勤為徑,以韌為舟,終成國家獎學金獲得者中的佼佼者。
在這片知識的海洋里,她并非天賦異稟的弄潮兒,而是以笨鳥先飛的姿態(tài),一步一個腳印地丈量著學術(shù)的深度。從大一時的迷茫摸索,到如今站在國家獎學金的領獎臺上,她用自己的經(jīng)歷生動地詮釋了何為“天道酬勤”。那些深夜實驗室的燈光,那些被翻爛的教材筆記,那些在挫折面前咬緊的牙關(guān),都化作她成長路上最堅實的基石。
鍥而不舍,金石可鏤
若論利雪梅的學業(yè)成就,“專業(yè)第二”的排名與3.85的GPA不過是冰山一角。在這耀眼的數(shù)字背后,是她日復一日地堅持與超越常人的自律。她的學習之道,恰如古人“日拱一卒,功不唐捐”的智慧,將龐大的知識體系分解為可執(zhí)行的小目標,在點滴積累中完成質(zhì)的突破。
每天清晨,當?shù)谝豢|陽光穿透校園的薄霧,利雪梅早已坐在圖書館的角落,面前攤開的不僅是課本,更是一張張手寫的便利貼。這些色彩各異的紙張上,密密麻麻記錄著當天的學習計劃和重點難點。“把大目標拆解成小任務,就像攀登高峰時設置的補給站,讓漫長的征程變得清晰可及。”她這樣解釋自己的方法。每完成一個目標,她都會在標簽上畫一個鮮紅的對勾,這看似簡單的儀式感,卻是她保持動力的秘訣。
在知識整合方面,她獨創(chuàng)的“三維學習法”令人嘆服:先用思維導圖構(gòu)建知識框架,再通過AI工具進行重點提煉,最后以費曼學習法進行輸出檢驗。這種立體化的學習模式,讓她在面對測繪工程繁雜的專業(yè)課時游刃有余。“學習不是機械地記憶,而是建立知識之間的聯(lián)結(jié)。”她常這樣告誡學弟學妹。更難得的是,她將這種治學態(tài)度延伸到英語學習中。為了攻克四六級,她堅持“晨讀夜聽”:清晨背誦核心詞匯,夜晚精聽BBC新聞,連吃飯排隊的時間都不放過手機里的單詞APP。這種近乎苛刻的自律,最終讓她以高分通過考試,為科研之路掃清了語言障礙。
披荊斬棘,玉汝于成
如果說課堂學習展現(xiàn)的是利雪梅的專注力,那么科研競賽則彰顯了她敢為人先的開拓精神。作為兩項國家級大創(chuàng)項目的團隊成員,她的科研之路并非坦途,而是一次次突破舒適區(qū)的自我挑戰(zhàn)。她提到,在準備中國國際大學生創(chuàng)新大賽時,團隊遇到了許多的困難。“因為隨著比賽和項目的深入,遇到的問題也越加難。但是我不會放棄,也不會妥協(xié),因為每一次挑戰(zhàn)都會讓我學到新的技能和積累經(jīng)驗。同時,老師和團隊成員也會在遇到問題時給予我指導和幫助,我們會一起攻堅克難,也會互相加油打氣!我從來不會害怕困難,相反,困難方顯勇毅。”
無論是野外測繪時的風吹日曬,還是數(shù)據(jù)處理時的枯燥煩瑣,她總能以樂觀的心態(tài)化解壓力。“科研就像解謎游戲,每個難題都是一個新的關(guān)卡。”這種舉重若輕的態(tài)度,豐富了她的科研創(chuàng)新知識,還提高了她的綜合能力。
躬行實踐,知行合一
真正的優(yōu)秀從來不是單維度的綻放。利雪梅深知,當代大學生既要讀萬卷書,更要行萬里路。作為班級學習委員和校級協(xié)會副會長,她在服務同學中踐行著“利他即利己”的人生哲學。
若將學業(yè)比作根基,實踐則是利雪梅伸展的枝丫。作為學習委員、校級社團的副會長,她以“躬身力行,敢為人先”的姿態(tài)組織專業(yè)競賽,搭建實踐平臺;作為助理班主任,她以“春風化雨,潤物無聲”的耐心引導后輩。優(yōu)秀學生干部、三好學生等榮譽背后,是她對校訓“德才并育,知行合一”的深刻踐行。她深知:真正的卓越,不僅在于紙面成績,更在于以行動傳遞溫度,以責任照亮他人。
“流水不爭先,爭的是滔滔不絕。”這句座右銘,恰似利雪梅大學生活的生動寫照。國家獎學金于她,不是終點,而是新征程的起點。如今,已考上研究生的她,正以更飽滿的熱情投入學術(shù)海洋。她堅信:“只要有這種滔滔不絕的狀態(tài),哪怕我的起點再低,我的速度再慢,我也可能就是最終在未來的某一天,就是成就屬于自己的廣闊天地。”(編輯/張思琳)
